关闭

提示

首页 > 养殖 > 正文

「砥砺奋进的五年」创新驱动 利益共享 产业融合助力现代农业发展

信息发布者:乔文彪
2017-12-06 12:42:51

一亩地1000元年租金,农户只需缴纳3元保费就为土地流转上“保险”; “一水多用、一田多收、粮渔共赢”, 发展“稻鱼”“稻鳅”“稻虾”“稻蟹”等养殖模式,亩平增收2000元;一个合作社带动一片人,蟲鑫蜂业近年来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,成为一股脱贫攻坚助农增收的力量……这些是我市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事例。

近年来,我市着力构建产业链条完整、功能多样、业态丰富、利益联结稳定的现代农业新格局,取得了显著成效,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、农村繁荣。

「砥砺奋进的五年」创新驱动 利益共享 产业融合助力现代农业发展

做优农村第一产业 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

优化产业结构、调整产业布局是我市推动农业发展的着力点,同时通过强化基地建设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,坚持种养循环发展生态农业,狠抓支柱产业,奠定了“接二连三”发展基础。

目前,我市已形成粮油、茶叶、林果三大主导产业和成新蒲、新邛路、西部山丘区三条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。其中,成新蒲示范带主要发展粮经复合绿色高效产业,提升以冉义、牟礼、回龙(坝区)为重点的万亩粮食规模化经营;新邛路示范带主要发展集约高效高端农业,提升以固驿、高埂、前进为重点的万亩制种基地发展;西部山丘区示范带主要发展万亩生态高效茶果产业与观光体验农业,提升以夹关、临济、卧龙为重点的万亩茶叶标准化生产和以宝林、固驿、火井、卧龙为重点的万亩猕猴桃特色经济。

产业发展,质量安全是关键环节。我市坚持绿色导向发展农业生产,深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,以省级有机农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为契机,依托成都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追溯平台,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构建。目前,全市无公害、绿色、有机认证农产品达到69个(无公害19个、绿色9个、有机41个),成功创建“邛崃黑茶”、“邛崃黑猪”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。以粮油、茶叶、林果主导产业为核心,建设标准化粮油、稻渔、茶叶、猕猴桃、蔬菜、生猪和现代林业七大特色产业基地,推动产业规模化、标准化发展。
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在推进农业发展中,我市坚持“做品牌先做产品、做产品从土壤开始”的理念,扭住产品质量安全这个关键,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契机,在冉义、牟礼、桑园、夹关等重点区域,以省级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试点等项目实施为抓手,加强土壤治理、测土配方施肥、统防统治防控、全域种养循环等治理措施,降低化肥、农药使用量。同时,创新种养循环经营机制,深化规模种养“就地循环”和散户养殖“异地循环”模式,开展了全省PPP模式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畜禽粪污综合利用试点,推进全域绿色种养循环。

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提升融合发展带动能力

提升农业效益,延长产业链条是重点。我市围绕智慧农业、生态农业、精细农业发展,制定相关政策扶持产业发展壮大,加强院市合作科技推动农副产品创新,鼓励完善配套产业,扎实做强第二产业。

粮油、茶叶、林果是我市三大主导产业。对此,我市特别制定了产业实施意见。其中,在产品加工方面,着力强调提升粮油加工服务环节、强化邛崃黑茶加工工艺研究、集中发展特色林果精深加工等。目前,全市已形成以天伦食品、可耐尔出口茶叶加工基地等为代表的粮油、茶叶加工基地,以邛崃紫漫林、四川润农等公司为代表的蓝莓、笋用竹特色林果加工基地,以安徽丰大、四川嘉禾等企业为代表的种业加工基地,推动产业链延长加粗。

“政产学研用”科研转化应用平台建设上,我市也下了大力气,深化与省茶研所、川农大、成都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,集成开展种业、邛茶、稻渔等产业提升,研制新技术、新产品,建设农业有机生产科研基地等。同时,推动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副产品研发,提升农产品加工新技术转化运用,目前依托新兴粮油、鑫禄福、中阳米业、天伦食品等本地优势企业,开发了渔香米、茶米饼、鑫鸿兴浓香压榨菜籽油等多元化梯次加工农副产品,推动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协调发展,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。

围绕三条现代农业示范带,我市还布局了种植、养殖、加工、销售、物流、配套服务等产业,依托成都种业园区做强种业前端,依托临邛工业园区和临济、夹关农副产品基地提升加工后端,打通产业“两端”。鼓励各镇乡根据农业生产实际,加强农产品加工各环节设施的优化,强化万兴果蔬、宏吉果蔬等冷链物流设施建设,配套完善农业综合体、育秧中心、烘储加工中心等服务环节,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全链条水平提升,加快实现农产品生产、加工、流通、消费有效衔接。

「砥砺奋进的五年」创新驱动 利益共享 产业融合助力现代农业发展

做活农村第三产业 拓宽产业融合发展途径

依托“两山一镇一窑”文化旅游核心资源,近年来,我市还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休闲观光农业,强化农产品品牌打造协同推进“互联网+”农业发展,狠抓产业路径拓展做活第三产业。

针对性地布局中国酒村、天府红谷等为代表的一批乡村旅游、农业观光休闲、康养体验项目,配套精品乡村酒店和特色民宿,举办了以冉义油菜花节、牟礼乐渔节等为典型的特色农业休闲观光体验活动,推广农耕文化、地域特点,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,推进农业与旅游、文化、康养等跨产业深度融合。

产品市场竞争力,品牌建设至关重要。采取“区域公共品牌+企业自主品牌”双品牌战略,我市将邛崃黑茶、黑猪、大米等传统特色产业作为品牌竞争的错位优势,优先打造“邛崃黑茶”、“邛崃渔香米”等品牌。出台奖励办法,鼓励企业开展农业品牌认证创建,统一生产标准和品牌运营,开发多元融合系列产品,提升“邛崃造”产品市场影响力和价值,提升品牌效应。“邛崃黑茶”、“邛崃黑猪”荣获2016年天府农业品牌嘉年华“成都十大最具人气奖”。

“互联网+”的应用,电商平台的构建,进一步激发了我市现代农业发展。围绕“互联网+”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,我市创建了电商示范镇2个(牟礼、桑园)、电商示范村1个(黑虎)、本土电商平台5个(牟礼红珊瑚、牟礼万兴果蔬、桑园京东-黑虎、固驿黑石、宝林奇耙),推进了农业物联网应用和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融合,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“互联网化”。同时,借助“丝路首城”文化本底,积极推动邛崃粮油、茶叶、蜂蜜等特色农产品加快融入“一带一路”。

创新产业融合机制 激发融合发展内生动力

近年来,我市不断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发展,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壮大产业融合核心,放活形式创新产业融合途径,优化机制提升产业融合效益,着力构建一二三产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。

以新主体、新动能为核心,我市出台了《农民合作社及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》,加快培育以企业为龙头、以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基础、以联盟为支撑的产业经营体系,形成成都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家、示范合作社46家、示范家庭农场25家,建成了成都首个农业创新创业服务中心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鼓励社会资本投入,2017年上半年引导社会投资农业项目13个,计划总投资达18.89亿元。组建邛茶、生猪产业协会,实现优势产品研发、生产、销售、品牌运营一体化发展。

以新思维、新理念为引领,我市突破传统农业发展形式限制,围绕农业生产、生态、经济、旅游、教育、文化传承等功能,加快推进休闲农业、创意农业、绿色农业、加工农业、电商农业等现代产业发展,出台了《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扶持意见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,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、农产品加工营销、农村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,建设了邛茶文化走廊、茶乡牧村、水口青少年科教产业园、黑虎农业产业观光园等一三互动、农旅融合产业项目,加快建立产业融合发展政策配套体系。

围绕深化农村改革,我市探索“农户+合作社+合作联社+业主+科研院所”发展机制,明确各方权责及利益分配,推进农民、主体和市场间有效联结;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合作、订单合同、服务协作、流转聘用等方式,带动农民发展生产、提高管理、分享价值;创新实践了乡村酒店联盟建设“企业租赁、农户加盟、股份合作”机制,盘活农村闲置物产,发展乡村旅游;全国首创农村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,以市场化方式分摊化解土地流转经营风险,促进经营主体放心开拓新业态、农民实现稳定增收


0
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网友评论
声明 本文由农村链(易村客)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农村链仅提供信息存储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农村链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